课题一、厌学
“万恶“厌”为首”——指的是一切“问题孩子”形成时的初始共性典型行为。
亦即是发现孩子“厌学”时,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,特别是初中毕业前的孩子,年龄越小,产生的危害越大。(提醒:只需大家想一想,一个未成年的小孩,不想学习时他会做些什么呢?)
一、厌学的类型及表现
可分为A意志性厌学和B非意志性厌学
A意志性厌学(主观性):是指由于受本人思想支配的原因而导致的自觉的有目的的厌学,弃学或其他抗拒学习的行为。
B非意志性厌学(客观性):是一种学生本人不愿意那样做,却心不由己,身不由己的行为或表现。
我们要学会通过孩子的表象(厌学行为)即结果,寻找动机或原因(亦即认知)。
二、厌学的原因(包括以下三个方面)
1、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确:大多家长“望子成龙”、“望女成凤”心切,因此对待孩子的学习成长,所采取的教育方式特别容易走极端,或者过于严厉地要求,或者过度偏激。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态造成不良的影响。(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,行为习惯会变成榜样,影响着孩子,这是孩子的模仿行为。)
2、办学理念误区: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质上忽视了素质教育,进行的是应付教育为主,从而导致学生畸形发展,面临升学竞争的巨大压力,心理负担加重。被忽视、学习单调、严厉惩罚,被抹杀求知欲、好奇心,形成了逃学、弃学、不愿学,最终导致厌学症的形成。
3、低俗文化的传播: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活泼好动,容易接受新事物,而又缺乏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。因此,当低俗文化成为学生的追求时,他们必然会失去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。
三、厌学症的干预策略
1、进行正确的归因。因为学生对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归因,就会引起不同的认知、情绪和行为反应。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,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和自弃等不良情绪和行为。比如说:一次考试成绩不好,把原因归于强手如林、课程太难,自己就不行了。高估了学习中的困难,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,所以学习成绩才会越来越差。
2、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。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,评估定一个适度的目标,太高达不到,太差则没激励作用;另外还要设置分阶段、目标逐一完成,学生有成就感才会不断坚持。
个人心得:1、谨防“过严或过纵或放任自由”。
2、重视素质教育,提倡“博雅教育”。
3、社会人材需求多样性,孩子只要学有所长,并非一定要学业优秀。
4、提倡让家长和学生明白共建“耕读家风”,才能长久不息。
- 叛逆孩子教育咨询
- 请扫码添加阳光教育叶老师微信,将给您全程纠正指导!
-
- 与儿同行公众号
-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-
评论